时间:
主讲人简介:
龙亿涛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9年山东大学本科毕业,199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1在德国Heidelberg大学做博士后。其后分别在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化学学院(ENSCP)、加拿大Saskatchewan和Alberta大学、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做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光电分析化学课题组,搭建了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装置、纳米光谱电化学检测装置等分析平台,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分析、单纳米粒子光谱电化学、含醌仿生界面传感和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等。目前承担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仪器专项等课题。已发表包括Nature子刊、JACS、Angew Chem和Chem Soc Rev的SCI论文180多篇, 取得专利12项。ACS Sensors副主编,兼任<化学学报>、<分析化学>、Theranostics、Microchimica Acta编委和RSC Advances顾问编委。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英国Bath大学、Birmingham大学(2014-2017)和加拿大Western大学(2014-)访问教授。
报告内容:
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技术是在电场力驱动下,实时记录单个分子穿过纳米孔道时产生的特征阻断电流信号。通过对大量单个特征信号分析,如阻断电流、阻断时间、阻断信号频率及信号形状等,可实现对单个分子行为信息的解读。本课题组基于生物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技术,实时监测由弱相互作用引起的单个生物大分子在自组装及特异性识别过程中的动态构象变化。研究了特异性抗体片段和DNA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并实现对单个分子的精确调控和实时识别。同时,课题组尝试寻找新的膜孔道蛋白作为纳米孔道,已成功将Stable Protein 1(SP1)、Aerolysin等膜蛋白作为单分子 DNA、多肽、蛋白传感器,实时监测单个Amyloid 蛋白聚集状态变化,帕金森致病蛋白单个α-Synuclein单体从伸展状态形成部分折叠的中间体以及实现分析肿瘤抑制蛋白P53与双链DNA之间的“弱”相互作用。自主研制的超低电流电化学纳米光电检测装置进一步提高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技术的分辨能力,实现了对仅有单个核苷酸差异DNA分子的超灵敏识别,并实现了混合复杂体系的超灵敏检测和核酸外切酶“步步降解”单链DNA过程的实时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