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燃料电池与药物输运的研究
报告人:朱俊杰
报告时间:12月14日 15: 30 am
报告地点:闵行校区实验D楼207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朱俊杰,现任南京大学教授(特聘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3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分析化学,包括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生物纳米电化学、纳米材料的光学分析、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等。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和科技部纳米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论文他引达到13000余次,H因子为65。入选爱思唯尔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一篇发表在NANO LETTERS,(2012,12(2):844-849)上的论文被选为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获2010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2003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梁树权基础研究奖”。编写专著Quantum Dots for DNA Biosensing (Springer ISSN 2191-540, DOI 10.1007/978-3-642-44910-,2013)和纳米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2014)。现兼任《Recent Patents on Materials Science》、《 Current Smart materials》和《分析科学学报》副主编及 12个国内外杂志的编委。
报告内容摘要:目前纳米材料用于酶生物染料电池(EBFC)以及药物输运研究是一大热点,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良好的生物性可有效促进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化学接触,尤其是碳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化学催化、传感等领域表现出其独具的优势。作为一种能量转换装置,EBFC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其性能,开发一种新器件也是其研究的热点。我们基于氮掺杂碳纳米材料优异的导电性、大的比表面积、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性,构建了性能良好的EBFC。
此外,利用纳米材料和生物分子构建纳米器件,在单细胞水平实现生物分子性能的优化,实现细胞行为的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我们选取癌细胞异常表达的蛋白受体和microRNA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利用纳米材料的光、磁、热学性质来调控生物分子的催化、识别功能, 从而构建多功能的生物纳米探针用于癌细胞特异性标记、靶向药物传输和可控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