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一:活体分析化学:进展与思考
报告人:毛兰群
主持人:田阳
报告时间:2015年10月14日14:00
报告地点:闵行校区实验D楼207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毛兰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7月于必威西汉姆联官网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9 月至2000年4月在Bioanalytical Systems日本分公司科研开发部任职,2000年 5月至2002年10在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毛兰群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活体分析化学和电化学分析的研究,尤其注重建立和发展活体分析化学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英文专著2章。现任Analyst和《化学通报》副主编,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Electroanalysis和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的编委。2012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报告内容简介:
探索活体生理和病理的物质基础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而这一研究的重点在于建立适合于生理和病理活性分子实时、动态的分析方法。活体电分析化学具有简便、实时、在线等诸多优点,在活体分析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本课题组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活体分析新原理和新方法的研究。通过合理设计、调控电极/溶液界面,通过利用碳纳米管为电极材料,成功地建立了脑内抗坏血酸的活体在线分析新方法;针对生理病理过程中葡萄糖和乳酸活体分析的要求,通过利用酶对于底物的识别作用,成功地构建了葡萄糖和乳酸双组份同时测定的活体在线分析新原理;通过利用二价金属离子对于部分染料分子催化NADH的电化学氧化性能,,成功地实现了脑内钙和镁离子的同时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 。近来,通过利用配位化学的原理,通过合理设计配体和中心离子,成功地将生物电化学传感中需要的所有元件(酶,电化学催化剂和辅酶)集成到一个纳米颗粒中,率先制备了具有生物电化学催化性能的纳米结构,有效地解决了活体生物电化学传感分析中传感器制备的重现性问题。这些方法为解析脑科学中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开拓了新的途径。
报告题目二:研究生如何做科研
主持人:孙真荣
报告时间:2015年10月14日16:00
报告地点:闵行校区实验D楼207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