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6-02-25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332

一、培养目标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化学课程研制与评价

科学学科能力发展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与学位专业课(必修)课程的学分之和不少于5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导师可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和博士研究生已修读课程的情况,要求博士研究生补修一些先修课程。

(二)课程设置

注:除课程学习外,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一定次数的学术活动(本人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讨论或聆听学术报告不少于30次)。上述各类学术活动与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皆为博士研究生必修环节,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

1)以第一作者,我们为第一单位在学术期刊(不含增刊、不含副刊,以发表当年公布的期刊目录为准)上正式发表(不含录用)专业学术论文一篇,且该论文为CSSCI来源文献(CSSCI索引期刊目录饱含补充期刊和集刊);

2)以第一作者,我们为第一单位公开发表论文(不含增刊、不含副刊)或以独著、主编或副主编形式出版的学术专著。

文科博士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为SSCIA&HIC来源文献,则可以免于提交第二项科研成果。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达到规定要求,方能提出学位申请。

六、学业考核

(一)年度报告。每学年末,博士研究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与科研进展,院系、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二)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博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其研究领域涉及的基本文献,第一学年结束时由院系组织考核,具体考核方案由导师自行确定。

(三)开题报告审核

开题报告论证工作重在对论文选题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拟解决问题的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制订补救措施。

(四)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秋季毕业生须在每年410日前,春季毕业生须在每年1031日前,由研究生院和化学系组织对拟毕业博士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包括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审核、科研成果的审核、学术活动参加情况的审核等。

七、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

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前沿性与创新性,应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上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二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必须通过院系组织的论文预答辩。院系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听取申请人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的意见和建议,并确定申请人可否如期参加答辩。

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钟启泉,张华.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上、中、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 学科教学论基础. 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出版社,2001.

3.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林崇德. 学习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佐藤学著,钟启泉. 课程与教师.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王祖浩,王磊.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迈耶著,姚梅林等译. 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8.斯滕伯格. 认知心理学(第3版). 杨炳钧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9.乔治·J·波斯纳著. 课程分析. 仇光鹏等,译. 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出版社,2007.

10.王祖浩. 化学教育心理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11.菲利普等著. 科学发现者:化学·概念与应用. 王祖浩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12.张厚粲,徐建平.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威廉·维尔斯马等著.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9). 袁振国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4.陆葆谦,王祖浩著. 化学课程实施的一致性分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教学及评价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Kelly, A. V.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Paul Chapman, 1999.

16.Dimitris Psillos.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knowledge-based societ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17.Leigh Chiarelott. Curriculum In Context: Design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ntext. Wadsworth Pub. Co., 2005.

18.W.H.Freema.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Chemistry in the Community(fifth Edition).  2006.

19.Paul R. Burden. Metho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Meeting the Needs of All Students. Pearson Education, 2009.

20.Theodore Brown, etc.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Pearson Education, 2008.

返回原图
/